• 國際交流

    當前位置: 首頁 > 國際交流 > 正文

    滄州師范學院:承辦國際學術交流培訓班 助力“一帶一路”地區昆蟲多樣性保護

    發布日期:2023-10-12    作者:     來源:     

    10月12日,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來自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研究機構學者齊聚滄州師范學院,參加“一帶一路”地區昆蟲多樣性格局評估與智能監測體系的關鍵技術培訓班。上午10時,開班儀式在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組組長、動物多樣性保護和有害動物防控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憲輝,滄州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桑金歌,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組組長白明,德國基爾大學動物學教授、功能形態和生物力學系主任、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Stanislav N. Gorb博士以及我校黨委書記云電軍、校長張占平出席開班儀式,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范小振主持。

    張占平代表我校對來賓們致以熱烈的歡迎。他表示,培訓班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將保護、恢復和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利用,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作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之一。滄州師范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校,以本地區經濟發展為服務目標,憑借自身學科多樣和人才集中等優勢,在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保、政策研究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學校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致力于搭建“一帶一路”各國科學家科技培訓、交流、合作的平臺,在合作協議框架內做好“一帶一路”地區昆蟲多樣性保護的大文章,構筑“一帶一路”研究發展“新高地”。

    桑金歌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培訓班的成功舉辦,將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地區的科學培訓與合作,為在“一帶一路”地區建立昆蟲多樣性格局評估和智能監測系統聯盟架起合作的“橋梁”,推動產出更多自然科學領域的創新科研成果,為深入開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貢獻力量。

    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組組長、動物多樣性保護和有害動物防控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憲輝致辭

    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組組長白明致辭

    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范小振主持開班儀式

    據悉,昆蟲作為地球上進化最成功的類群,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難監測和評估的類群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與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發起SITE—100國際大科學計劃,通過在全球構建100個以上標準樣本點和標準化分析流程,揭示全球昆蟲多樣性格局和形成機制。此次培訓在這一研究背景之下組織實施,為期6天,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主辦,中國昆蟲學會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委員會、河北農業大學、滄州師范學院承辦,邀請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等行業權威作報告。專家將從形態、遺傳、大數據分析三個角度對學員的標本采集、不同維度數據的分析、生物地理格局的發展、人工智能識別、運動力學等多個方面進行科學培訓,研討制定昆蟲多樣性格局評估和智能昆蟲監測系統的技術標準,建立“一帶一路”地區昆蟲多樣性格局評估和智能監測系統聯盟,努力破除單一國家無法解決的生態難題。

    近年來,我校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認真踐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國家環志中心長期開展合作,以濕地鳥類及昆蟲學研究為切入點,圍繞昆蟲生物多樣性調查、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濕地資源保護等展開深入研究,立項課題25項,總經費450余萬元。截至目前,我校生命科學學院已救護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動物80多種、2000余只,成功放歸自然1400余只,環志鳥類135種、1萬多只,并多次回收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國家環志的鳥類,掌握了一系列候鳥遷徙規律,為國際合作保護候鳥以及禽流感等鳥傳疾病的預警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上一篇: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Stanislav N.Gorb來我校開展講座

    下一篇:難說再見 期待重逢丨外教阿倫卡教授圓滿完成任期工作

    亚洲色/图片区/小说区